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光沃兰达环保官方网站!

热门关键词:PP模块|PP雨水模块|雨水收集池|雨水调蓄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新闻 >> 浏览文章

企业新闻
海绵城市让城市在自然中呼吸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30日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10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仪式正式启动。今年节约用水宣传周的主题确定为“建设海绵城市,促进生态文明”,旨在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相关部门还要求通过节水宣传周活动,各地要充分认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

        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他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

        什么是“海绵城市”?据资料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水失衡。

        其实,“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所以说,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愈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行。

什么要建“海绵城市”呢?众所周知,近年来,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以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数十名市民失去生命……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博士认为,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其实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或将发生彻底转变。根据该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而这种良好的人居环境,就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被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就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成都市将环城生态区上的“六湖八湿地”建设,全部纳入“海绵城市”的规划当中,就是一种加强对水资源利用和调节,科学建设“海绵城市”的全盘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新建成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因此,在“海绵城市”的推进中,建筑的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如何评估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数据缺失将导致“海绵城市”试点验收困难。据了解,目前国内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开的监测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无法评估试点成效。再就是能够和具体地域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以及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工作难点。虽然存在困难,但建设“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理念,唯有积极探索“海绵”理念,让城市学会“呼吸”,才能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而这,将是对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